從商展到展覽,迎向體驗經濟的轉型浪潮:2025 最新互動式體驗5大行銷應用

什麼是互動式體驗行銷?為什麼展覽越來越好玩?
近年來,你是否發現展覽越來越「不只是看」?
從可以對話的AI導覽機、能拍照打卡的濾鏡、用身體操控的體感遊戲,到走進品牌世界的沉浸式VR體驗——這些不只好玩,更是一種策略性的行銷思維,稱為互動式體驗行銷(Experiential Marketing)。
所謂體驗行銷,強調的不再只是資訊的傳遞,而是透過參與、互動與五感刺激,讓觀眾成為品牌體驗的一部分。特別在展覽與場館情境中,常見的互動手法包括:
⭐AR/VR虛擬互動
⭐體感遊戲或動態互動裝置
⭐結合故事性的空間設計
⭐社群媒體濾鏡擴散
⭐實體活動或任務導向互動
不過,互動體驗雖然吸睛,也伴隨一定的挑戰與成本:
如裝置開發需投入資源、策展週期拉長、場域設計需配合設備運作,但若設計得宜,體驗行銷將成為品牌與受眾建立連結的絕佳橋樑。

圖片來源:Freepik
「互動,讓設計從靜態轉為動態,從觀看走向對話。」
互動式體驗喚醒五感,讓展覽記憶刻進身體
一場成功的互動式展覽,通常不是只有一種感官刺激,而是設計一場「五感體驗」旅程,讓觀展者留下深刻印象:
視覺👁:以色彩、風格與空間設計勾勒品牌印象,是吸引觀眾停下腳步的第一步。
聽覺👂:品牌語音、環境音樂、語調設定都能形塑氛圍與情緒,引導記憶點。
嗅覺👃:特定香氣能強化品牌識別,例如咖啡香、木質調或清新果香。
味覺👅:透過試吃、飲品或體驗產品的口感,提升品牌參與度。(尤其適用於食品與飲料品牌)
觸覺✋:運用體感遊戲、AR/VR互動與觸控裝置,讓參觀者「身體參與」進而「情感共鳴」。
多感官的沉浸設計,不只是吸引人潮,更有助於情緒記憶的建立,進而延長品牌印象的壽命。
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觀眾不只想看,更想玩:互動體驗正當紅的原因是?
互動體驗之所以備受青睞,不只是「好玩」,更因為它在品牌行銷上具備以下價值:
延長停留時間:互動機制促使參觀者駐足、探索、拍照,拉長與品牌的接觸時間。
提升品牌情感連結:參與行為讓品牌不再只是展示,而是「一起經歷」的情感回憶。
促進OMO行銷整合:可搭配線上社群任務、抽獎與互動任務,提升導流效果與行銷轉換率。
強化記憶與口碑:互動體驗刺激多重感官,更容易留下記憶點與分享動機。
在資訊密集的展覽中,能「讓人玩起來」的品牌,才有機會讓人記得。

AR裝置加值體驗,讓展示不再只是觀看。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「數位不只是工具,而是創造空間情緒的媒介。」
展覽新風景,互動科技這樣用!5大創新技術工具剖析
1️⃣ AI導覽機:讓參觀變得更聰明
結合語音辨識、路線規劃與多語系即時回應,AI導覽機如同一位智慧講解員,根據觀眾的提問與行動提供個人化資訊,達到即時資訊互動的效果。

AI導覽機,打造兼具導覽、互動、虛實融合的智慧解決方案。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2️⃣ 體感互動遊戲:用身體參與品牌故事
透過手勢感應、動作控制或跳舞遊戲,讓參觀者「玩進去」品牌世界。這類設計特別受到年輕族群與親子族喜愛,是促進社群分享與現場氣氛的利器。

展覽吸睛亮點,AR體感互動搶攻目光。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3️⃣ AR濾鏡互動:社群分享的秘密武器
自製AR濾鏡讓觀展者在拍照打卡的同時與品牌產生互動,結合虛擬道具、變裝效果或角色合影,打造強烈社群擴散力。尤其適合快閃活動與主題展覽使用。

AR濾鏡創造話題熱點,提升品牌互動力。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4️⃣ VR沉浸體驗:走進品牌世界
VR技術能模擬品牌場景、工廠製程、甚至產品體驗空間,讓觀眾彷彿親身參與。無論是建築導覽、食品製作過程或未來城市模擬,皆能留下高記憶度與科技感。

戴上VR裝置,親身走進專屬打造的品牌空間。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5️⃣ 光雕投影牆:多感官互動裝置
光雕投影結合感應裝置與多媒體影像,讓牆面不只是展示,而是故事的起點。當觀展者觸碰、靠近或移動,牆面會即時變化,產生動態回饋,創造沉浸感與驚喜。

打破平面侷限,感官隨影像同步共振!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從空間到感官: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的策略思維
展覽設計策略中,互動體驗不再只是「附加的科技」,而是從一開始就納入整體空間規劃的核心:
◾ 數位互動科技(AI/AR/VR/體感裝置)
◾ 品牌故事設計與視覺風格
◾ 動線規劃與場域體驗
◾ 從線上到線下的OMO互動流程
每一環節都呼應品牌精神,為品牌規劃一條龍的互動體驗,串連出完整的參觀體驗,創造極高的討論度與曝光成效。

圖片來源:王一設計
「展覽設計的終點不是牆面,而是人與空間的互動。」
展覽的樣貌,正在悄悄改變。
人們不再只是走馬看花地看完一圈展區,而是期待一次「有參與感」的經歷──可以互動、可以感受、甚至可以記得很久。
互動式體驗行銷,讓展覽變得更有溫度、更具連結。它不是炫技,而是一種讓人願意停下腳步、投入其中的方式。也許是和一台AI導覽機聊上一段話,也許是戴上VR眼鏡短暫進入另一個世界,也許是透過一場體感遊戲,重新認識一個品牌。
下一場展覽,會不會是這樣的?
不只展示內容,而是串起人與空間、品牌與記憶的體驗旅程。